感其言 尊其行 敬其人——公司“七一”主题党日活动有感
6月30日,作为公司党员代表,我们有幸赴湘潭乌石镇彭德怀故居参加了公司“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坚定革命理想信念”主题党日活动。“横刀立马”是书本和影视剧片留给我们对彭德怀元帅的最初印象,通过参观纪念馆彭德怀元帅相关的物品陈列和听取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解,让我们对彭总其人、其言、其行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感悟,灵魂得到洗礼,心中更增敬仰。
我们首敬彭总的“忠”。他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祖国。
“我是一个勇敢的农民的儿子”。彭总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处于当时社会的最底层,受尽剥削和压迫,尝尽人生的酸苦辛辣,年少时,立志救人民于水火,后出生入死,战功赫赫,始得成功。解放后,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倾”造成的严重危害,他义无反顾,直言上书,由此蒙受冤屈,在随后“谪居生活”中,他虽身处逆境,仍时刻心系人民疾苦,不顾个人安危,又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度的责任感,为民请命,鞠躬尽瘁做一个优秀的人民公仆。到后来,他身体越来越不好,自感不久于人世,献计出力不行了,彭总立下最后遗愿:“我死后,把我的骨灰埋在地下,上面种上果树,骨灰可以作肥料”。他要用这种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人民的爱,对党的忠。
彭总忠于党,表现在行动中,也体现在逆境里。1959年9月,彭总从中南海迁居北京西郊挂甲屯的吴家花园。在逆境中,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的哲学、经济学著作,思考经济问题。1961年10月,来家乡湘潭调查近2个月,写出5个调查报告。又写给党中央一封长达8万余字的信,再次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耿耿忠心。1965年9月,又奉命风尘仆仆到西南地区任三线建设副总指挥,他亲赴工地现场巡视调查,竭尽全力为党工作,丝毫没有埋怨党和组织,更没有在意自己正在 “享受”不公正的党员待遇,“罹受”不公平的人生境遇。
彭总深深地爱着并忠于自己的祖国。他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他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彭总最初参加了国民党军队,从士兵一直干到团长,当时团长的月薪有240块银元,足以使人过上富足的生活,并且个人还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但彭总认为国民党不能救中国,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把自己几年来积蓄的6000块银元全部捐献出来,作为平江起义的经费,这就是彭德怀,不爱财,不怕死,革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的国家。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突然爆发,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央决定派他去时,彭总没有丝毫犹豫,临危受命,亲赴前线,保家卫国,经过艰苦卓绝的无数次战斗,最后逼迫美国为首的联合国部队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在彭总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还在说“我们国家建设,战略防御设施不完备,国防工业和科研跟不上需要,这是我最关心的。”此时,他关心的仍然不是自己的身体,他关注的还是国家的安全,他在实践着自己的誓言,“我这个人一辈子就想搞富国强兵。”
再敬彭总的“真”。他敢于求真,严肃认真,敢于较真。
“我这个人,拿共产党员十条标准来衡量,很不够,但有一条,我是做到了,就是敢讲真话,实事求是。”为此,彭总付出了惨痛代价。1959年,彭德怀因敢讲真话,为民呼吁,被罢免了国防部长。然而,彭总为了探求真理,仍然坦率地写出个人对八届八中全会的看法,他认为全会决议脱离当时国内实际情况,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精神,避开了实际情况,在全国普遍开展反右倾运动,使得在当时本来已经存在着的“左”的东西更加严重,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更大的损失。他的忘我执言的求真精神给人警醒,令人深思。
彭总脾气比较暴躁,但工作非常认真。一次,一个参谋在起草文件时出了错,彭总看出了问题,痛批该参谋:“怎么不核对?忘了?吃饭你忘不忘!”事后,彭总觉得批评起了应有的效率,同时又感觉批评有点令人难以接受,于是打电话叫来参谋,亲手削了一个苹果,当面向他道歉,身居高位,工作认真,待人也认真,令人感动。1967年上半年,他已被限制自由,在寓所忆起在贵州安顺场石棉厂调研时,该厂有许多矿石堆积在大渡河边,未曾利用,上报西南局没有结果后,心中惦记,于是又认真地写信给总理。深陷囹圄,惨遭迫害,仍然想着国家的建设,这股认真劲令人动容。
彭总为了党的事业,有时也非常较真。浦安修认为丈夫的厄运缘起于那封信,她几次问彭德怀:“你为什么要写那封信呢?不写不行吗?”彭德怀沉默一阵才说:“一个共产党员不能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这不是写不写的问题,是对不对的问题。共产党员不说真话,党中央怎么了解真实情况?多少次,老贫农拉着我的手,要我把问题带给毛主席。我只有反映实际情况的义务,没有隐瞒事实真相的权利。阿谀奉承是可耻的,无益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而且极端有害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你是国防部长,为什么要管经济上的事?”“我是政治局委员,看到大跃进出了那么多的问题,我能不管吗?”这就是彭德怀,虽然泰山压顶,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较真,宁死不折腰不屈节。
还敬彭总的“亲”,对百姓亲,对下属亲,对亲人亲。
1966年,彭总去西昌螺吉山彝族畜牧场了解彝民的生活情况,事后,彭总认为收伙食费太少,老百姓不容易,随即补交了8元寄去。彭总去湘潭调研,乌石大队送彭总一瓷坛蜂蜜,他到北京后才发现,复信一封说,我对中国人民和邻友们无多贡献,吾心不安,深感惭愧。拟将原物奉还,又不便投寄,约折价 30元,请予查收。
他对战士要求严格,但也与他们说说笑笑,与老百姓勾肩搭背拉家常,老乡往他嘴里递旱烟杆,他深吸几口,很惬意地拍着老乡的头乐乐呵呵,十分亲切,他这种与战士和百姓的亲近是发自内心的,不带任何掩饰和修饰成分的亲。
侄女彭梅魁与丈夫带着孩子到吴家花园来看望伯伯彭德怀,当彭梅魁要伯伯与3个孩子合影留念时,彭总说“现在我名誉不好……,不要因为我给他们找麻烦。”身处生活的低谷,却仍在关心,爱护晚辈,恋恋之意,眷眷之情溢于言表。
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政治攻势下,浦安修决定与彭德怀离婚。彭德怀为了不再连累妻子,导演了一场令人肝肠寸断的“夫妻分梨”。“文革”中,江青决心整点新花样来折磨彭德怀。彭德怀在批斗会上看到浦安修被批斗,心如刀绞,发疯似的呼喊:“你们打我吧!我和她早就分手了,她是无辜的!你们放开她吧!” 二十多年患难夫妻,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分离后仍是心系对方,不计前嫌,真汉子!伟男子!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元帅虽死犹生,他还活着,活在亿万人民心中,活在中华名族的事业当中,他临阵的雷霆之威,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忧,政治上的松柏之节,生活上的冰雪之操和工作作风的朴实无华,使他无愧为我们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的表率,无愧为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子。
- 上一篇:临别赠言
- 下一篇:赏茶行——登白云山林场